原创公积金是什么意思,公积金简介

公积金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住房保障制度,是住房分配货币化的一种形式,是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
公积金简介
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和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在职职工,对等缴存的长期住房储蓄。
2017年7月1日起,全国所有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将按照住建部发布的《全国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业务操作规程》要求,通过平台办理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业务。2021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了全国住房公积金服务标识,决定即日起启用。
2021年,全国住房公积金各项业务运行平稳,住房公积金缴存额29156.87亿元,6611.21万人提取住房公积金20316.13亿元。
2022年,全国住房公积金各项业务运行平稳,住房公积金缴存额31935.05亿元,6782.63万人提取住房公积金21363.27亿元。
公积金计算
公积金的计算公式:个人和单位每月缴存公积金的数额 = 工资上一年月平均值 ×缴存住房公积金比例。根据公积金管理条例的规定,一般企业与个人缴费比例是8%到12%之间,按照2000元缴费基数确定的话,8%缴费,那么企业与个人各缴160元,加起来每月在公积金上需要缴纳320元。
公积金特征
住房公积金具有积累性和专用性,住房公积金不是职工工资的组成部分,不以现金形式发放,并且必须存入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在受委托银行开设的专户内,实行专户管理;同时住房公积金实行专款专用,存储期间只能按规定用于购、建、大修自住住房,或交纳房租。职工只有在离职、退休、死亡、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
历史背景
我国的公积金制度最初源于1955年实施的“补充保险”制度,这是为解决工人因病、残废或死亡而无法工作所引起的社会问题而建立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当时国家经济状况比较困难,政府无力为职工提供足够的社会福利。因此,职工之间开始自发地形成了一些“小金库”,来互相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在这个背景下,1985年,中国政府开始试行了职工住房公积金制度,以取代这些“小金库”。
主要功能
公积金制度的主要功能包括:
1、为职工提供住房公积金。这是公积金制度最主要的功能,也是广大职工所关注的重点。通过强制性缴存和统一投资管理,公积金可以保障职工的住房需求。
2、提供商业性住房贷款。公积金向职工提供的住房贷款利率相对较低,还款期限相对较长,这为职工提供了更加优惠的购房条件。
3、提供个人结婚、生育等福利。职工在累计一定的公积金缴存额之后,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一些福利,如结婚补贴、生育津贴等。
运作方式
公积金制度的运作方式包括:
1、强制性缴存。所有用人单位都需要为员工缴纳公积金,并从职工工资中扣除一定比例的个人缴存。
2、个人账户管理。每个职工有一个独立的公积金账户,用于记录个人缴存、贷款申请等信息。
3、统一投资管理。政府将所有职工缴存的公积金集中起来进行统一投资管理,确保公积金的安全性和稳健性。
实现的效果
公积金制度的实现效果包括:
1、有力地支持了住房建设,提高了居民的住房水平。通过公积金制度的实施,职工可以更加轻松地购买住房,这对于解决城市住房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增强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公积金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它的实施促进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3、促进了经济发展。公积金的投资运作可以产生收益,这些收益可以用于住房建设等领域,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总之,公积金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它的实施对于促进住房建设、增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以及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